當您想到巴里島(峇里島)時,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碧海藍天、蜜月天堂……但是"眾神之島"的意義遠不止於此。
巴里島(峇里島)被稱為印尼的"眾神之島",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——它具有濃郁的迷人文化和根深蒂固的印度教傳統,而這些傳統至今仍然純淨而未被破壞。
從層巒疊嶂的山巒到絢麗壯觀的海灘,鬱鬱蔥蔥的稻香梯田和神秘莫測的熱帶雨林,讓巴里島(峇里島)有了更加豐富的層次。而飽滿、獨特的印度教文化在這片如畫的背景上,演繹得更加獨特,也讓人備感親切。
被譽為"千寺之島"的巴里島(峇里島),如同地理方位一般的遺世獨立,島民的信仰同樣獨一無二。他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印度教義,而這裡的印度教又不完全等同於印度本土的宗教體系,是在其基礎上結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,創造出獨有的巴厘印度教。
而神廟便是信仰的核心,島上居民的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神廟,在人生的旅程中,神廟就是他們每一段里程的見證。沿途所到之處,最常見到的便是神廟,小至一磚兩瓦的石頭神龕,大到黑光閃爍的千年古寺,十步之內便有祭拜之處。居民通常會貢上花葉編制的祭品,燃上一點香,手指輕撚水滴灑向天空,再把天賜的稻米點在額間。人人心中都有一尊神,通天接地、世代相傳。
巴里島(峇里島)充滿了靈性和神秘色彩,與島上各種神廟的存在也不無關係。全島多達12500座的廟宇可以讓你看得眼花繚亂。這些神廟有的立於懸崖頂端,有的建在湖畔海傍,各具特色。
如果你到了巴里島(峇里島),別忘了去祭拜這裡的神廟,這也是島上居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這一篇,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秘巴里島(峇里島)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六大神廟吧。
海神廟(Tanah Lot Temple)
海神廟(Tanah Lot)是巴里島(峇里島)最重要的海邊廟宇之一,它坐落在海邊一塊巨大的岩石上,每逢潮漲之時,岩石被海水包圍,整座寺廟與陸地隔絕,海水把地面淹沒,海神廟就完全成了一個獨立的小島,顯得額外的靈靜,祥和;只有在退潮的時候岩石才會露出海面,與陸地相連,人們可以踩著長滿青苔的岩石,走到海神廟。
這個遺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,傳說,在巴里島(峇里島)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宗教人物Dang Hyang Nirartha,在前往巴里島(峇里島)南部海岸的旅行中,他決定在一個小小的岩石島(Gili Beo)上過夜,正是在這裡,他感受到了開悟的啟發,因此,他運用神性超自然力量將整個岩石島移到了大海,建造了一座寺廟,並將其命名為海神廟(Tanah Lot)。為了保護聖殿,他又用自己強大力量將腰帶化成一條毒蛇,防止惡魔和其他的入侵者。據說這些海蛇就生活在岩石島嶼的底部,它們是寺廟的守護神。
海神廟的香火鼎盛,周遭的景致更是優雅絕倫,尤其是夕陽下,海水碧藍,水波中閃耀著金黃的光彩,此情此景,是許多攝影家的最愛,因此也使海神廟名聲大噪,海神廟也因此被認為是"擁有巴里島最美夕陽"的勝地之一。
想像一下:海神廟高高地聳立在岩石上,面對開闊的海洋,以波瀾壯闊的大海和充滿戲劇性色彩的天空為背景,尤其是在傍晚左右,日落同寺廟交相輝映,飛濺的浪花拍打岩石,景色非常壯觀。而海神廟被緩慢消失的落日的餘輝照亮,日落下好像是披上金色盛裝的女神一般,超級驚豔。
探訪海神廟的最佳時間是在Odalan,每210天慶祝一次。儀式通常在被稱為佛陀西蒙·蘭吉爾(Buddha Cemeng Langkir)的聖日,在加隆安(Galungan)和庫甯安(Kuningan)慶祝日附近舉行。在這一天,您將看到成排的巴里島(峇里島)婦女在頭上優雅地舉著供物,在海神廟祈禱。
當您在海神廟獲得祭師的祝福,似乎有一股強大的能量油然而生,純淨,和諧,幸福,伴隨著海浪,海風,陽光,感覺這裡就像一片遺世獨立的淨土,守候著天水之際那一抹謎之光亮。
烏魯瓦圖神廟(Uluwatu Temple)
與海神廟類似,烏魯瓦圖神廟(Uluwatu Temple)也坐落在令人驚歎的原始海灘下方的岩石上,下方 70 米即是翻滾的海浪。它是巴里島(峇里島)的明信片,與海神廟一樣擁有瑰麗輝煌的日落景觀,但烏魯瓦圖寺海拔更高,視野也更為開闊,在陽光的照耀下,可以俯瞰全景視角下的美麗海洋。
當金黃的落日行將西墜之時,您就能在懸崖劇場上迎著海上日落觀看一場震撼人心的卡恰舞(Kecak dance)表演。
巴厘人堅信藝術可以與神無限接近,無論是繪畫、雕塑、建築,或是舞蹈、音樂,藝術創作的來源和目的都是為了取悅神靈。傳統的巴厘舞蹈,內容大多來自於印度教義或海島上的古老傳說,比如卡恰舞。
穿著黑色和白色圍裙的男人坐在蓮花位置舉手示意,人與自然融為一體,頌歌充滿天空,舞者隨歌旋轉火炬,氣氛不斷升級。在巴厘傳統樂器甘美蘭(Gamelan)的伴奏下,舞者以肢體語言讚美神靈的偉大。
夕陽西落,整個烏魯瓦圖都被照亮。令人敬畏的遺產、迷人的風景、陶醉其中的傳統舞蹈,這種引人入勝的表演終將定格為難忘的畫面留存心底。
烏魯瓦圖寺的 piodalan 寺廟慶典每兩年舉辦一次(按巴里島(峇里島)烏幹曆法計算,每 210 天為一年),舉辦時間為每個"KliwonMedangsya"週四。此時,巴里島(峇里島)各地的朝聖者會蜂擁而至,虔誠祈禱的壯闊畫面構成了烏魯瓦圖寺獨一無二的奇觀。
這座神廟下麵便是著名的烏魯瓦圖海灘,在日光沙灘上游泳衝浪,在滑翔傘上迎著海風俯衝到浪尖,在鋪滿落日餘暉的懸崖劇場看一場巴厘傳統舞蹈,烏魯瓦圖,可以滿足您在海島避世休憩的一切想像。
烏倫達努寺(Ulun Danu Bratan Temple)
在巴里島(峇里島)中部山區,有個美麗的湖泊,叫貝拉坦湖(Lake Bratan),是巴里島(峇里島)中部的主要水源。在這個寧靜的湖上,有座烏倫達努寺(Pura Ulun Danu Beratan),也稱"水神廟"。這座水上的廟宇建造於1633年,是為祭祀Danu女神而建造的,Danu女神是水,湖泊和河流的女神。
烏倫達努寺是一座半佛教半印度教風格的寺廟。整座寺廟建在湖面上,天氣好時,藍天遠山湖面映襯,愈發顯得水面上的寺廟寧靜美麗。陰天時,水汽雲霧彌漫,別有一番朦朧靈動的詩意。因此烏倫達努寺經常出現在明信片中,是攝影師們一展身手的好地方。而五萬面值印尼盾背面的圖案,就是這座水神廟。
遇上了祭奠的日子,貝拉坦湖畔雲煙渺渺,湛藍天空下古樹青蔥繁茂,魚貫而至的民眾虔誠朝拜,湖泊清幽靜謐。當迷蒙的湖面上浮現出這座神廟時,仿遇蓬萊仙境。
聖泉寺(Tirta Empul Temple)
一千多年以來,巴里島(峇里島)印度教信徒一直被聖水神廟(Tirta Empul寺,也被稱為Pura Tirta Empul或聖水寺)吸引。聖泉寺供奉的是印度水神毗濕奴,其碑文可追溯至西元926年該廟宇的建立。在巴厘語中,Tirta Empul是指"水從地上湧出",因此Tirta Empul被視為聖泉,人們深信聖泉水具有治療作用,這個傳統至今仍然保持不變。
每一個不可思議的背後總會有著經典的傳說,聖泉寺也不例外。巴里島(峇里島)人認為,聖泉的誕生源自於傳說中強大而神奇的國王瑪雅德納瓦(Mayadenawa)與英德拉神(God Indra)之間史詩般的戰鬥。瑪雅德納瓦戰敗後,他乘英德拉神的軍隊在沉睡中時悄悄潛入營地,變出了一處美麗但有毒的池塘,導致英德拉神的許多士兵都突然生病甚至死亡。那時,英德拉神用他的強大力量刺破地面,創造了神聖的聖水療愈之泉,後來被稱為聖泉(Tirta Empul)。
如今的聖泉寺聖龕上早已是苔痕斑斑,而泉湧依然如當年。聖泉湧出地面的情景很是動人,吸引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、沐浴。今天,除了朝拜者之外,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也來到這裡,在驚歎于它美麗的同時,也在清爽的聖泉水中沐浴祈福。
聖泉寺是一個相當大的寺廟建築群,至少需要30分鐘到一個小時才能探索整個遺址。進入神廟後,您將穿過巨大的巴里島(峇里島)石門(當地稱為 Candi Bentar), 並到達神廟的外部庭院。在庭院的盡頭是另一扇門,門上雕刻著精美的Dwarapala雕像。到達主要景點賈巴登加(Jaba Tengah)後,您就可以看到水晶般清澈的池水,在兩個神聖的淨化池中,有30個噴泉噴湧而出。當地的巴里島(峇里島)人和印度教徒在水池中排成一排,等待著一種名為" melukat "的淨化儀式。
泉水清澈見底,每口泉眼都代表不同的含意,大家排隊從左至右依次沐浴,從頭頂淋到腰部,讓泉水充分淨化自己。但是,有兩個噴口僅用於清洗死者,並且禁止活著的人使用。
每一天聖泉寺都會迎來眾多頂禮膜拜的人們在此"共浴天泉",日復一日,居民們在泉水中許下各自的心願,詮釋的卻是同一份執著的信仰和屬於巴里島(峇里島)的獨特的人文風景文化。
象窟(Goa Gajah)
象窟(Goa Gajah)是巴里島(峇里島)最古老的遺跡之一,也是整個島上唯一的石窟寺院遺址,其歷史可追溯到11世紀,至今已有千年歷史,最初是供人們冥想的精神場所。象窟在1923年才被荷蘭考古學家發現,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"世界文化遺產"。
雖然遺址被稱為"象窟",但這裡與大象絲毫沒有關係。這一名稱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,比如,這座神廟的顯著特徵就是刻在石頭上的那些非常誇張的面孔(被認為是避邪的目的),最初曾被人們認為是一頭大象,因此這裡被稱為"大象洞"。也有其他說法稱,象窟這一名稱來自洞中代表著印度教神伽內什 (Ganesh) 的石像,其特徵就是象頭。
象窟遺址隱藏在幽靜茂密的叢林之中,由象窟、聖泉池和佛教建築遺跡三部分組成。象窟實際是一個從岩石上挖鑿出來的洞穴,洞穴很淺,內部是三尊石像,每一尊都身披紅色、黃色和黑色的衣服。由於現在經常焚香,洞穴的牆壁上有黑色煙灰形成的線條。從凹陷痕跡可以看出祭司曾經在這裡冥想打坐的位置。
在象窟整個園區內,樹林茂密,綠意盎然,鳥語花香,長滿青苔的神龕、石雕和亭閣到處可見。滿目都是歷史賦予的滄桑和悲涼,在森林深處河谷中長年被青苔覆蓋的石頭和岩璧,千百年來歷經風吹雨打,不知道見證了多少潮起潮落和滄海桑田。
塔曼阿雲寺(Taman Ayun Temple)
塔曼阿雲寺(Taman Ayun Temple)也叫母神廟,是巴里島(峇里島)內第二大寺廟,也是最吸引人和參觀最多的寺廟之一。它建造於17世紀, 1556年的薩卡(Saka),孟古王(I Gusti Agung Putu)建造了這個遺址,供奉孟格威王(King Mengwi)的祖先,為孟格威王國時代的皇家祭壇,是一處皇家園林寺院,這座寺廟擁有非常堅固和精緻的建築設計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文化旅遊景點之一。
塔曼阿雲寺前後兩重院落,進門是大片的草坪,內庭是各種祭祀神壇,寺廟內有諸多祭塔和29座祖先的神位,還有美麗的護城河和花園。廟門用紅磚修砌而成,頂部用石磚裝飾成山形層層遞增,每層都雕刻著數個小神像,灰跡斑斑的石磚與雕塑顯示著它的百年滄桑。
塔曼阿雲的字面意思是"美麗的花園",不負於這個名字,塔曼阿雲寺不僅擁有別具匠心的建築與設計,還擁有鬱鬱蔥蔥花草世界的自然園林,極具視覺衝擊。大氣中帶著婉約,恢宏而又精緻,隨處可見眾神的石像,周圍有許多獻給不同神靈的多層神殿,修剪得可愛而又整齊的花園、茅草式祈禱小屋和運河,都帶有濃濃的巴厘風味。
寺院建築華貴大氣,整座寺院如同一幅油畫。這裡的建築雖然有了幾百年的歷史,可依然是堅不可摧。古老的宮殿,茅草頂的高塔和神龕,斑駁著青苔的深橙色城牆下,一池荷花盛開,只此一見,內心便充滿了寧靜與愉悅。
在巴里島(峇里島),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靈魂教導,信仰與禱告、祭拜,就是巴里島(峇里島)人的生活方式,就像一日三餐,巴里島(峇里島)人也一日不可無祭掃與禱告,小小的家庭寺廟,也是每一家巴里島(峇里島)人的必須,就像家裡必須有餐桌、必須有廚房一樣。
這些神廟的建造者們在建造時刻意模糊了內外空間的界限,把神廟本身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。他們就像造夢師那樣,憑著對心目中淨土的理解,讓信仰根深在人們心心念念之間,不被外界打擾,打造了一場讓印尼居民們內心安定的夢。
原文:https://www.17goplay.cc/southeast-asia/indonesia/626.html
留言列表